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面塑在麒麟区的发源已不可考,主要用于丧葬祭祀,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此极讲究“事死如事生”。过去的人认为当每个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种种程序铺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复杂。旧时,在平民百姓家里缺衣少食,更不用提祭祀用的牛、羊三牲,于是勤劳的百姓们便用面塑代替。每当有老人故去,家人便将面塑艺人请到家中,面塑艺人们一团面在手随意搓揉,用小竹签及其他一些简单的工具,灵巧地刻画,不一会,动物、水果、蔬菜、吉祥物等等各式面塑作品就跃然指尖,再经过染色,上笼屉蒸熟、定型,一个个栩栩如生、精美的面塑作品宣告完成。麒麟区面塑作品色彩鲜艳,形象鲜活,充满了细致、优美、精巧的魅力。

    现在,随着现代生活步伐的加快,祭祀等礼仪已逐渐简化,加之经济、文化等条件的缺失,使得面塑这一传统技艺正在年轻一代人中失去吸引力,选入了传承断代的尴尬境地。

面塑以普通面粉为主要原料,以纯手工及一些简单的工具制作,成型后上笼屉蒸熟定型,经过上色后放置一段时间使其风干,可以保存较长时间。面塑在麒麟区农村是丧葬祭祀时必不可少的祭品,旧时老人故去必请面塑艺人制作,品种以食品、牲畜、生活用品为主,以体现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

据邓群仙介绍,面塑这一传统技艺的市场局限性比较大,面对的受众范围小,在2000年左右面塑市场需求大时,每年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今年随着农村丧葬仪式的简化,面塑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加之年轻人对这门技艺的不了解,大多宁愿选择进城打工,使得这一传统技艺逐渐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