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渊源

彝族的刺绣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上,部分人物形象的衣服上即有刺绣花纹的痕迹。公元223年,诸葛亮南征,画龙生夷图谱和成都瑞锦赐夷,并吸收叟帅孟获、孟琰、彝习参加蜀国政权。这些叟帅的夫人在蜀学会汉族的刺绣工艺,回乡传授给昆叟女子。据说孟获夫人曾在曲靖大基山中,飞针走线,一夜绣成龙衣,故而被人们尊奉为刺绣女神。公元8世纪初,南诏王嵯巅攻占成都,掠回汉族刺绣女工和蜀锦原料机时使南诏刺绣工艺得到极大发展。据《新建书·南诏传》载:“将还,乃掠女子工技数万人……南诏自是工文织,与中国埒。”樊绰《蛮书》也对南诏的刺绣作了详尽的叙述:“抽丝法稍异中土,精者纺丝绫,亦织为锦及绢。其纺丝人朱紫以为上服,锦文颇有密致奇彩……亦有刺绣。蛮王并情平官,礼衣悉服锦绣,皆让缀波罗(虎)皮。俗不解织绫罗,自太和三年蛮寇西川,掳掠巧儿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织绫罗也。”元明清时期,刺绣即在顷彝族妇女中盛行,刺绣质料增加,刺绣纹样和图案色彩更加丰富。直至近代,彝族刺绣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

(二)基本内容

1、特点:

彝族刺绣手工刺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图案:1、整编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宣,绣工精巧细腻绝伦,就刺绣的针法而言,极其丰富而变化无穷,具有9大类43种,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生产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特征的手工刺绣艺术现效果突出,滚针绣珍禽异兽,毛丝颂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彩用散套针绣的花卉,活色生青,青味朴鼻,尽态尽妍。

刺绣针法传统有直绣、盘针、套针、稀针、工针、侧针、拉绣,近人更创新出滚针、游针、扇形针、回形针、网绣、锁丝、刮绒、戳纱、纳锦、铺绒等,例如:直针法:定全用垂直线绣成形体,线路起落针全在边缘,全是平行排比,边口齐整,本色是一个单位一种色线,没有和色,针脚太长的地方就加线钉住,后来就演变成铺针加刻的针法了,盘针是衣现弯曲形体的针法。包括切针、接针、滚针、旋针四种,其中切针最早,以后发展到旋针。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刺绣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品,是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

彝族刺绣作品中,有具象图案,也有纯粹的抽象图案。讲究韵律和节奏,色彩或强烈或淡雅,充分展示出彝族刺绣的魅力,内容有图腾、传说、植物、动物、符号和文字等等。色彩以黑、黄、红、绿、蓝为主要色彩,历史上黑彝在彝族的社会地位中处于统治地位,所以以黑色为主的服装师地的标志,尊贵的象征。当地彝族同胞大多居住在红色的土地上,因此对红色有着特殊的偏好和自然的崇拜意识。红色代表了火焰寓意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彝族家家的火塘常年不息,他们在火塘边喝酒、聊天,为了去除邪气,生了孩子的人也在火塘上跳过,祈福孩子健康成长。蓝色代表了蓝天,讲述了彝族人比蓝天还有纯净的内心及更为高远的精神追求。黄色象征着太阳,也是对自然的一种崇拜同时寓意着对五谷丰登的希望。

彝族刺绣包括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钱包、枕头、挎包和各种饰品,工艺独特,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五彩斑斓的服饰显示着彝家精深的刺绣技艺。各种色彩的搭配是要精心安排的,一般都采用茶花红、梅红、紫黑、粉红和大红、绿、黄等颜色,这样,和衣服的底色有鲜明的对比。刺绣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中都有了不同的发展。